近日 ,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示 ,中國資本市場的高水平雙向開放取得了新的進展 。行業開放進一步擴大 ,期貨公司 、基金管理公司和證券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製,在今年分三段 ,分別在1月份 、4月份 、12月份全麵放開 。
業內人士認為 ,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 ,將給國內帶來增量資金 、先進的技術和風控管理經驗 ,有助於國內資本市場建設 ,引導市場投資風格的轉變 ,也有利於內資金融機構提升綜合實力 、做大做強 。
公開資料顯示 ,截至目前 ,證監會已經核準了3家外資控股券商 ,分別為野村東方國際證券 、摩根大通證券和瑞銀證券 ,已有23家外資獨資私募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完成登記 ,共計發行產品65隻 。
據記者梳理 ,目前大和證券 、星展證券等17家合資券商的設立申請排隊待批 。其中 ,大和證券日方股東的持股比例為51% ,若大和證券設立獲批 ,意味著第4家外資控股券商將出現 ,證監會已於2019年12月4日作出了是否受理的決定 。
此外 ,多家外資資管巨頭也摩拳擦掌 ,準備申請公募牌照 ,欲拔得頭籌 。
去年11月份 ,富達國際任命何慧芬為中國區董事長 。富達國際表示 ,公司正積極準備在恰當時機提交公募基金牌照申請 ,當該申請獲得中國證監會批準時 ,何慧芬將出任該公募基金公司總經理一職 。此前 ,貝萊德被傳出考慮在中國尋求公募基金牌照 ,去年4月份 ,貝萊德聘請華夏基金原總經理湯曉東擔任中國區主管 。去年5月份 ,瑞銀資管相關負責人表示 ,瑞銀正在研究謀求公募牌照的計劃 。
與此同時 ,橋水等多家外資私募增加了其中國公司的注冊資本 。
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 ,截至2019年11月底 ,我國境內共有44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 ,其中 ,鵬華基金 、海富通基金 、匯豐晉信基金等15家基金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為49% 。
某資深公募人士對《證券日報》記者表示 ,大型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國內 ,或許將帶來核心技術 。但是 ,對於公募基金公司來說 ,最核心的競爭力還是產品業績 。外資機構進入後 ,投資國內市場的業績如何還有待觀察 。
(11.450, -0.17, -1.46%)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在接受《證券日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 ,外資持股比例限製取消後 ,首先 ,可以吸引國際大型金融機構來國內開展業務 ,可以給國內帶來很多先進的技術 、風險控製經驗以及優秀的人才和業務的延伸 ,對國內資本市場的建設帶來非常大的好處 。其次 ,外資金融機構進入 ,也會加劇金融行業競爭 ,使得內資金融機構在競爭中提升自身綜合實力 、做大做強 。最後 ,對於投資者來說 ,也多了更多選擇 ,部分金融產品的費用也可能降低。
“外資金融機構可能先從資產管理做切入口 ,逐步進入國內金融市場 。”劉鋒認為 。
上述公募人士表示 ,即使外資金融機構進來了 ,對國內市場的了解有限 ,也需要在國內大量招聘金融行業人才 ,所以短期內資金融機構不必害怕 。但同時 ,內資金融機構還是要練好內功 ,做好產品業績和風控 ,增加市場競爭力 。
“麵對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 ,國內金融機構不必過於擔心 。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以後 ,也隻能做中國國內的業務 ,短期內國際化 、跨境的優勢很難馬上發揮出來 。單從國內業務來看 ,外資券商在對業務 、客戶營商環境和監管的了解上 ,與國內券商相比 ,並沒有太多優勢 。”劉鋒表示 。
去年11月份 ,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出席證券基金行業文化建設動員大會時表示 ,2020年證券基金行業將全方位對外開放 。證券基金機構要有“本領恐慌”的危機感 ,樹立追求“高精尖”的誌向 ,磨練“跟高手過招”的銳氣 ,苦練內功 ,加強學習 ,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,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一流(4.460, 0.02, 0.45%)銀行和財富管理機構 。